NEWS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還以為是痘痘?小心是黴菌性感染在作怪!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還以為是痘痘?小心是黴菌性感染在作怪!

頭皮又癢又冒小紅疹,擦了痘痘藥卻沒改善?小心,這可能是皮屑芽孢菌毛囊炎!這種由黴菌性感染引起的發炎,常見於頭皮、胸背等出油部位,看起來像痘痘,但會「發癢」、紅疹大小也幾乎一致,若誤當青春痘治療,不僅沒效還可能惡化。本篇將帶你認識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成因、症狀與預防重點,幫助你看懂差異、對症調理。

皮屑芽孢菌是什麼?原來這位「隱形室友」天天跟你在一起!

你知道嗎?我們每個人的皮膚上,都住著一群看不見的小生物。其中一種叫做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),它是一種嗜脂性的酵母菌,特別愛「油膩的環境」。這些小傢伙最愛待的地方,就是皮脂分泌旺盛的區域:像是頭皮、臉的 T 字部位、胸口和背部。

平常它是「乖室友」,和皮膚和平共處,但當環境改變(例如:流汗、太潮濕、出油太多、免疫力下降)時,它就可能「反客為主」,進而引發毛囊炎等一系列黴菌性的皮膚問題。

常見的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)種類

  • ●    M. globosa、M. restricta:與頭皮屑、脂漏性皮膚炎有關

●    M. sympodialis、M. furfur:可能引發毛囊炎、花斑癬

★  為什麼皮屑芽孢菌這麼依賴皮膚?因為皮屑芽孢菌本身無法自行製造脂質,必須依靠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生存,當皮膚出油或清潔不足時,就會讓它們大量增生,進而引發黴菌性毛囊炎、頭皮屑或皮膚發癢等問題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長得像痘痘?其實是「真菌在作怪」

當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)失衡、過度增生時,就可能引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(Malassezia folliculitis)。這種狀況常被誤認為「青春痘」,但其實兩者之間有幾個明顯的差異。

皮屑芽孢菌常見症狀:

  • ●    毛囊性丘疹或膿皰:小小一顆顆,看起來像青春痘,但其實是黴菌性毛囊炎的表現

  • ●    大小幾乎一致:不像一般痘痘有大有小,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病灶多半整齊、密集

  • ●    癢感明顯:這是最大差別!痘痘通常不癢,但毛囊炎常常癢得讓人受不了

●    好發部位:常見於頭皮、胸背、肩膀、臉頰等皮脂分泌旺盛的區域。

不少人發現「怎麼擦痘痘藥都沒效?」其實真正的元兇並不是青春痘,而是皮屑芽孢菌引起的黴菌性毛囊炎。由於處理方式不同,若誤用痘痘藥,反而可能延誤改善的時間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跟痘痘怎麼分?這幾個關鍵症狀教你判斷

很多患者會困惑:「到底是長痘痘還是皮屑芽孢菌毛囊炎?」其實兩者外觀相似,以下表格將幫助你更清楚了解差異與判斷重點。

毛囊炎vs.青春痘差異

特徵比較

黴菌性毛囊炎

(Malassezia folliculitis)

青春痘

(Acne vulgaris)

病灶大小

幾乎一致

大小不一

是否搔癢

明顯搔癢

通常不癢

有無粉刺

幾乎沒有粉刺

粉刺(黑頭、白頭)

對藥物反應

抗生素無效,但抗黴菌藥物有效

抗生素、一般痘痘藥通常有效

常見部位

胸背、肩膀、頭皮、臉部周圍(皮脂旺盛區)

臉部(T 字、下巴)、背部

★  小提醒:若你的「痘痘」症狀未見緩解、還伴隨搔癢,別急著換藥,因為這可能不是痘痘,而是皮屑芽孢菌引起的黴菌性毛囊炎,建議諮詢皮膚科醫師,釐清原因再對症處理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也會長在頭皮?別讓黴菌在你頭上作怪!

如果你以為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只會長在臉上或背部,那就錯了!頭皮其實是最容易被這類黴菌性毛囊炎盯上的地方之一。由於這裡皮脂分泌旺盛,再加上清潔不徹底、造型品殘留或長時間悶熱,就成了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)最愛的「溫床」。

常見表現:

  • ●    頭皮、髮際線邊緣或後腦杓會冒出一顆顆小紅疹

  • ●    疹子常伴隨明顯的癢感

  • ●    容易被誤認為「頭皮過敏」或「長痘痘」

為什麼會更嚴重?

  • 研究顯示,皮屑芽孢菌的頭皮毛囊炎常與胸背部部位一起發作,尤其當你:
    • ●    長時間戴帽子或安全帽

    • ●    頻繁流汗卻沒及時清潔

    • ●    頭皮環境過於潮濕

這些狀況都會加重黴菌性毛囊炎,讓頭皮又癢又紅,甚至反覆發作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你真的懂嗎?破解3大常見誤解與正確觀念

Q1: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會不會傳染?

其實不太會。皮屑芽孢菌本來就住在我們每個人的皮膚上,它不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。會不會發作,主要取決於皮膚環境,像是油脂分泌、免疫狀況、清潔習慣等,所以不用擔心和別人接觸就會「被傳染」,因為這類黴菌性毛囊炎多屬於體質與環境失衡所引起。

Q2:夏天比較容易長皮屑芽孢菌嗎?冬天會好一點嗎?

是的!夏天氣溫高、容易流汗、皮脂分泌旺盛,皮屑芽孢菌就容易「大爆發」,導致狀況變得較嚴重。而冬天因為氣候較乾、出油少,通常會稍微緩解。不過若清潔不當或使用質地較油或不易吸收的保養品,冬天仍可能會使黴菌性毛囊炎發作。

Q3:是不是用去屑洗髮精就能解決?

  • 去屑洗髮精通常含有抗黴成分(像 ketoconazole、zinc pyrithione),對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確實有幫助。但要注意:
    • ●    一般去屑洗髮精多針對頭皮屑,不一定針對毛囊炎設計。

    • ●    若症狀嚴重或反覆發作,仍建議由醫師評估,可能要搭配口服藥物治療。

所以,洗髮精可以幫忙,但並非萬靈丹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怎麼治?掌握正確方法維持穩定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老是反覆發作、癢得難受嗎?別急著亂擦藥,從日常清潔與保養著手,就能讓肌膚慢慢恢復平衡、減少不適。

1.  治療方式

➔ 外用抗黴洗劑

可選擇含ketoconazole、ciclopirox、selenium sulfide、zinc pyrithione等成分的洗髮精或沐浴乳,對黴菌性毛囊炎與皮屑芽孢菌感染有幫助。建議每週使用2~3次,塗抹後停留3~5分鐘再沖洗。

➔ 口服抗黴藥物(中重度或復發性病例,須經醫師評估)

  • 常見藥物包含itraconazole、fluconazole等。

⚠️ 使用時必須配合監測,避免自行購藥或亂服,以免造成肝腎負擔或藥物交互作用。

2.  日常預防

➔ 保持皮膚與頭皮乾爽

避免長時間處於悶熱、潮濕或流汗環境,可減少皮屑芽孢菌滋生。

➔ 運動後盡快清潔

及時洗澡與洗頭,減少皮脂與汗液殘留,有助預防毛囊炎再發。

➔ 避免油性或厚重保養品

這類產品容易讓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)大量繁殖,導致黴菌性皮膚問題加劇。

➔ 減少不當使用抗生素

長期或錯誤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壞皮膚菌相平衡,反而助長黴菌滋生。
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:別再自己亂擦藥,先了解「真相」!

皮屑芽孢菌其實不是壞人,它一直都住在我們的皮膚上,就像一位隱形「室友」。
大多數時候這位室友很安分,與皮膚和平共處;但當環境太油、太潮濕、或免疫力下降時,它就可能「暴走」,引發像是黴菌性毛囊炎、頭皮癢或紅疹等問題。

很多人以為自己長的是青春痘,卻怎麼擦痘痘藥都沒效、甚至越擦越癢。這時候就要懷疑,問題也許不是「痘痘」,而是皮屑芽孢菌在作怪。

日常保養上,可以從減少油脂、保持頭皮與皮膚乾爽、避免悶熱潮濕環境開始做起。
如果症狀長期反覆或愈來愈嚴重,就應該暫停自行用藥,尋求正確的皮膚照護方向,讓皮膚恢復健康的微生態平衡。

參考文獻

  • 1.     Altunel, C. T., & Öztürk, M. Ö. (2024). The role of Malassezia in nonscarring scalp folliculitis, the disease course, and the treatment responses: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.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, 69(3), 283. https://doi.org/10.4103/ijd.ijd_715_23
  • 2.     Paichitrojjana, A., & Chalermchai, T. (2022). The prevalence, associated factors,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in patients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acne vulgaris. Clinical,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, 15, 2647–2654. https://doi.org/10.2147/CCID.S395654
  • 3.     Rubenstein, R. M., & Malerich, S. A. (2014). Malassezia (Pityrosporum) folliculitis.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, 7(3), 37–41.
  • 4.     Saunte, D. M. L., Gaitanis, G., & Hay, R. J. (2020). Malassezia-associated skin diseases, the use of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.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, 10, 112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cimb.2020.00112
  • 5.     Storz, L., Schmid, B., Bosshard, P. P., Schmid-Grendelmeier, P., Brüggen, M.-C., & Lang, C. (2024). Decreased skin colonization with Malassezia spp. and increased skin colonization with Candida spp.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. Frontiers in Medicine, 11, 1353784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med.2024.1353784
  • 6.     Suzuki, C., Hase, M., Shimoyama, H., & Sei, Y. (2016). Treatment outcomes for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in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Japan. Medical Mycology Journal, 57(3), E63–E66. https://doi.org/10.3314/mmj.16-00003
  • 7.     Vijaya Chandra, S. H., Srinivas, R., Dawson, T. L., Jr., & Common, J. E. (2021). Cutaneous Malassezia: Commensal, pathogen, or protector?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, 10, 614446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cimb.2020.614446